张晓刚 官方网站

http://zhangxiaogang.artlianhe.com

张晓刚

总浏览人气:94475

张晓刚,1958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,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;在北京生活和工作。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,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、画廊、以及私人收藏。他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。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,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,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。这种对社会、集体以及家庭、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,是从艺术、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,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;曾于1997年荣获英国coutts国际艺术基金会所颁发的亚洲当代艺术家。
查看详情>>

张晓刚 艺术家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张晓刚的新独立王国



    艺术家对工作室的感情有多深?工作室是艺术家的第二个家,而且可能比第一个家更能展现他们的人格魅力。每一个艺术家都把工作室当作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来打造,在每一个风格迥异的办公室背后,都有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主人。


1.jpg


一层是生活空间,客厅里沙发背景墙上是张晓刚2001年的作品《失忆与记忆5号》,沙发右边的墙上是丁乙的纸上炭笔作品,沙发左前方水泥台上是张晓刚的《男孩2号》,右前方是2014年的作品《浴池中的男子》。


那是他的世界、他的王国,如果在里面能创作出属于他的作品,那就是最好的工作室。将自己退回到尺度小得多的空间之后,张晓刚的创作和生活真正找到了那么一种从容不迫。


2.jpg


主人:张晓刚,最早为海外所认识和熟悉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,被栗宪庭评价为“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”。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,“血缘-大家庭”系列等。张晓刚一直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,被批评家描述为是“真正在工作室里工作的中国艺术家”!


他背后墙上挂着一幅照片,那是在以前一号地的工作室拍的,光是画画的地方面积就有500平方米,而整个空间加起来有4个那么大。现在这个工作室是由一栋老别墅改造而成的,位于四环边上,邻河,带一个院落,采光极佳,离798和草场地艺术区也很近。张晓刚说终于把工作室搬进城市了,在中国太多的工作室都选择了偏远的农村,而走访过很多欧美的艺术家工作室,大部分都在城市中,可以切切实实的和所在的城市发生关系,而他也愿意让这种关系在北京和他的身上发生。


3.jpg


这张照片是2008年张晓刚搬进何各庄一号地艺术区的时候由一名外国摄影师拍摄的。


4.jpg


工作室里椅子上放置着张晓刚2014年创作的玻璃钢油彩作品《母与子》,靠墙摆放着张晓刚2012年的布面油画《向日葵》。


5.jpg


这不仅是一间工作室,也同时具备满足饮食起居待客的功能,更像一个家,所以属于是有反常规的空间,但并不极致,在现实的语境下,也无法达到极致。“要不你就得跑远一点,找个地方,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盖一座宫殿,但也意味着要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,生活质量也会差一些。”那不是他现阶段想要的生活。去年,为了筹备在佩斯北京举办的“张晓刚与索尔·勒维特的二重空间”展览,他在这里住了3个月,每天除了吃饭、睡觉,就是工作,一天可以画10小时。


6.jpg


餐厅位于一层,墙面上是李松松的布面油画作品,原木色可以移动的大餐桌在开阔的空间里十分实用。


7.jpg


音乐空间:电影、音乐、书籍是张晓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;电影一般都藏在家中,工作室里则是收集来的几百张CD。


张晓刚认为,没有哪个艺术家不想为自己设计一个空间,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时间和技术。他请了年轻的建筑师来帮他实现这个计划,他能表达的更多是一种感觉,而具体细节的商榷和实施却经过了漫长的调整,这也可以算是他俩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。这位建筑师私底下就一直非常喜欢张晓刚的画作,他希望自己设计的空间能够具备与画作相匹配的气质。


这是一栋很现代的房子,简洁冷峻的线条处理,水泥和木头等朴素材质的运用,对自然光线的细致考究,的确营造出了一种仿佛旧日时光萦绕其间的氛围。房子并没用多久,但给人一种似乎住旧了的印象。室内空间和墙面几乎不加修饰,以水泥主体营造出粗粝感,地面倒是煞费苦心地,全部铺满了特别定制的木地板,那些满布其上的划痕让人产生岁月流逝之感。最特别的要数贯穿于整栋房子的木梁,它们合起来形成一个树状主框架,使得整个空间如同被一棵大树支撑着,与灰色的水泥主体形成强烈的反差,温情而魔幻;也像艺术家的作品带给观者的感受,既孤独苦涩,又不乏温柔。


8.jpg


当然,别误以为这是一个怀旧或复古空间,它本身很现代,也十分注重舒适性,安装了最先进的地源热泵和中央新风系统,还可以直接将画作投降至地下室。粗糙感更多体现的是主人在审美层面的追求,是经过思考后的刻意为之。张晓刚说:“我的个人美学不属于喜欢那种漂亮感觉的,我也喜欢唯美的一部分,但不太可能喜欢太漂亮的东西,我把它归为媚俗的范畴;我喜欢硬一点,冷一点,酷一点,苦涩一点,可以抒情,但不能甜俗。”


9.jpg


阳光照进工作室。画板上是已完成的作品,张晓刚习惯把纸上油画作品画完夹起来,有些是因为还没有来得及装画框,有些是因为还没有画完,放在画板上,随时可以观察与思考这些作品。


“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关注现实的人,一个对流行、时尚没有感觉的人。”张晓刚对物质不太讲究,也不认识什么品牌,他工作室里的家具大多是太太跟朋友们买的,有ArtDeco风格的老沙发,也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工业钢管椅,还有买自宜家的便宜实用的桌子。整间屋子里最贵的家具是一层的一个黄色沙发,因为他认为它的颜色质感很好,这来自一种画家对美感的偏执,但他说其实那个沙发坐起来并不那么舒服。


“对我来讲,物质就是一种自在之物,它们要和人文、历史、生活环境、记忆或价值观等联系在一起,才可能对我产生意义。我的画作里出现了大量物品,但它们都是跟生活记忆有关的,灯泡、保温瓶、门、窗、镜子、椅子、桌子、床……实际上都和个人生活有关,它们本身可能再普通不过,但对我来讲比较重要。”“我很难对正在发生的事件马上做出反应,我不太相信当下,也不太相信未来。所以我老画过去。我还是喜欢,它过去以后,在我心里留下的痕迹。我对这些东西更有兴趣。”至于哪些作品会进入他的画作,其实很有随机性,就像他凭直觉挑沙发一样。


10.jpg


这只黄色沙发,是从旧工作室搬来的,也曾出现在08年的那张工作室照片的前景中。


11.jpg


画笔、颜料、刷子、调色盘以及其它画具。让人惊讶的是由颜料堆积而成的“冰激凌”


经历过一场大病之后,从巨大的画室搬到这个面积小得多的新画室之后,他发现整个人的状态完全变了,连画风也受到了影响。


去年在佩斯北京展出的新作让人们发现其作品正在发生的转变,画中仍然是封闭的精神的隐喻式房间的延续,但“对内在空间的搭建有了更为彻底的视觉化转向,以往作品中隐含的文字意象被呈现为具体的视觉符号,而繁复描绘的门、窗、镜子、柜子、抽屉则将记忆的房间划分出层次,正式成为了保存时间化石的档案室”。年岁的增长,对疾病与生死的思考,这些重要因素对艺术家的心理塑造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。


12.jpg


二层工作区墙上是张晓刚新近创作还未完成的作品。


“在以前的大空间里,我喜欢画大且简单的东西,最大的画长度有14米,身体就这样被透支得很惨。搬到这里之后,空间变小了,画的尺寸也缩小了,人和画之间的距离也变了,于是我开始注意更多细节,去年展出的作品全都是在这个空间里完成的,因此细节很多。现在,我连助手也不需要了,就自己一个人慢慢画,很好。”


在21世纪全球化格局的全新语境下,绘画是否已经过时,绘画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之争其实已经与艺术家本人无关。张晓刚卸下沉重的包袱,只是作为一名纯粹以绘画进行自我表达的创作者再出发。


13.jpg


卧室的灰调床品与空间雅致的氛围十分吻合,墙上是张晓刚的作品《情人》。


无论如何,“艺术家的工作室应该是属于他的世界,他的王国,如果他在里面能创作出属于他的作品,那就是最好的工作室。”




作品赏析


14.jpg


《重生1号:重生之门》180 x 270cm 布面油画 2015


15.jpg


《光2号》61 cm x 46.5 cm 纸上油画 2016


16.jpg


《黑沙发》120 cm x 150 cm 布面油画 2016


17.jpg


《朗读者》120 cm x 150 cm 布面油画 2016


18.jpg


《致敬的仪式》 240 cm x 160 cm 布面油画 2016


扫一扫关注微官网